调解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之花”,是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为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广州法院近年来主动将多元解纷工作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专业性行业性调解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新路径,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今年1-10月,31.16万起纠纷引入诉前调解,18.38万起成功化解于诉前,诉前调解成功率达58.98%,同比提高了14.92个百分点;全市法院新收案件数在2022年同比下降9.6%的基础上,再同比下降7.9%。
这是广州法院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上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绩单。
“引进来”
聚力构筑多元解纷“共同体”
一家老牌餐饮管理公司深受品牌商标被假冒之苦,将假冒者以涉嫌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为由投诉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经过行政调解及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假冒者主动向该公司支付了赔偿金额。
这是广州市首例“行政+法院”合力促成调解的案件。在这起纠纷处理过程中,天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天河区知识产权联合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主持调解,并向天河区法院听取专业意见。依托“行政+法院+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联动机制,当事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并经法院司法确认裁定协议有效后自动履行完毕。
在广州法院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过程中,像这样通过“法院+”联动机制成功化解的矛盾纠纷不在少数。近年来,在牢牢坚持党委领导的前提下,广州两级法院积极汇聚各方治理力量,奏响多元共治、聚能善治的“协奏曲”:白云区法院与区司法局共建全市首家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花都区法院与区民政局携手擦亮“山茶花”家事调解品牌,番禺区法院成立大调解中心织密跨部门基层治理网络……依托“启德谐和”多元解纷品牌,广州现已构建起涵盖人社、住建、交通、文旅、司法等138家单位的“法院+”纠纷化解大格局,成效获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等的肯定和推广。
广州法院“启德谐和”多元解纷中心
“引进来”更要“动起来”。为切实将多方联调制度优势转化为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效能,广州中院推动各区“万人成讼率”自2022年起纳入法治建设考评。2022年以来,全市“万人成讼率”连续两年分别同比下降0.25个、0.22个百分点,更多纠纷平息于诉前。
“抓实诉源治理,决不能由法院唱‘独角戏’,要在党委领导下推动各类调解协同共治、优势互补。”广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姜耀庭说。
“走出去”
夯实基层矛盾化解“桥头堡”
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的塘田村,以盛产葡萄闻名,一串串葡萄串起了乡村振兴的“幸福链”,但也可能成为村民间矛盾纠纷的导火线。
这天,在塘田村一个葡萄园里,由从化法院吕田法庭、镇综治办和司法所联合组成的“三人调解小组”正在调解一起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纠纷。
原来,塘田村某经济社以集体的名义将一片水田租给曹某种植葡萄,其中部分水田是巢某的。后巢某认为经济社少发了租金,要求经济社和曹某向其返还少算的部分。由于各方就争议地的“四至”范围(即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难以达成共识,相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从化法院吕田法庭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和村居调解员等一同确认争议地四至范围
考虑到该纠纷较为复杂,为避免矛盾激化,影响村葡萄产业基地的发展,吕田镇当即启用由法庭、综治办和司法所组成的“三人调解小组”,上门到葡萄园现场调解,并邀请镇农办、网格员、村干部、农户代表共同参与,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为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广州法院积极践行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矛盾不上交,主动深入基层治理前沿,广泛对接195家基层治理单位,在镇街、村社等建立201个基层解纷站点,形成了一个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新样本——
从化区法院依托“三人调解小组”累计协助化解500余件纠纷;黄埔区法院入驻全市首个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促成430余件纠纷诉前化解;海珠区法院成立18个“和韵”驻街调解工作站,联合街道、社区、人大代表等多方力量化解小微纠纷、邻里矛盾;越秀区法院打造“无讼社区”项目,推广“法院+司法所+社区+热心街坊”解纷模式;荔湾区法院将全市首家“共享法庭”开进街道,推动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就地解决;南沙区法院指导成立多个商会调解委员会,力促“商人纠纷商会解”;增城区法院设立驻交警中队调解工作站,助力道路交通事故一站式调处……
通过变基层治理“末梢”为基层服务“前哨”,今年以来,全市法院依托各类基层解纷站点推动4.63万起纠纷在前端就地化解。
“深赋能”
把稳专业行业调解“助推器”
“太感谢了,没想到上亿元的案件也能成功调解,没想到这么便利,可以全程线上办理,更没想到35天就能办结!”经广州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及广州中院司法确认,一起3.5亿元的合同纠纷仅用时35天即获圆满解决。其中一方当事人向广州中院的经办法官连连致谢,直言三个“没想到”。
35天化解3.5亿元案件、21天化解8亿元案件、2天化解4亿元案件……一连串数字,勾画出广州法院将专业性行业性调解优势与智慧法院“数字红利”深度融合,推动纠纷化解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为做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广州法院持续强化调解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法院“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部署,与台办、总工会、侨联、工商联等12家单位指导成立的调解组织建立合作,组织338家特邀调解组织、3501名特邀调解员在诉前、审前参与调解工作,为86%的民商事案件类别提供专业化纠纷化解服务。
面对差异化解纷需求,广州以天河区法院试点推行有偿调解机制为起点,在全市范围逐步推行“公益性+社会化”双轨调解模式,引入律师事务所、民办非企业调解组织等市场化收费机构,根据当事人意愿为专业性强、复杂度高的金融、商事纠纷提供调解服务,调解成功收取费用不超过诉讼费的一半。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共与28家具备市场化收费资质的调解组织建立合作。